目前,金芦苇奖正式进入终评阶段,64件作品“水灵灵地”出道,直通9位国内外知名设计大咖评委,直面设计“天命”。
自2019年11月正式启动以来,五届金芦苇奖共征集到来自全球87个国家和地区的35318件作品。
今年的参赛作品数量更是再创新高,国际知名度、参与度不断攀升。本届金芦苇奖选用“汇聚、创新、发展、里程碑”为关键词,采用GIDA四个字母组成“新动能里程碑”造型,娓娓道出金芦苇奖五载春秋在全球设计革新中的所提供的创新动力与深远影响,金芦苇奖致力于助力全球设计师点燃创新引擎,勇攀设计高峰。
今天,设计癖有幸邀请到第五届金芦苇奖中方主席何人可教授,分享他关于设计、关于新质生产力和金芦苇奖的洞见火花。
设计癖:今年的金芦苇奖项,有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希望借助设计与创新的力量,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您是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这个关键词的?您如何看待新质生产力和设计的关系?
与此同时,我们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国家积极倡导的双循环政策,也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何人可:让我欣喜的是,随着“新质生产力”关键词的提出和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我们的工业设计领域产生非常多的变化。
在这次复评作品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借助人工智能完成的设计,特别是在智能家居、交通工具领域,我们可以看到人工智能的深入、广泛的应用。
设计癖: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金芦苇奖的评审过程?如何保证评奖的公平、公正、公开?能否分享一个令您印象深刻的瞬间?
何人可:金芦苇奖一直以国际性的、综合性的工业设计大奖为目标。评委的前期遴选,是通过组委会完善的全球工业设计专家库随机抽选完成的,也会特别关注评委的专业性。
作为陪伴金芦苇奖成长的五届中方评审“老兵”,我和我的评委组同事们致力于在评审流程中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份设计作品星空体育最新。
设计癖:面对AI智能工具浪潮,设计师能否被替代始终是人们所关心的热门话题,在您看来,设计从业者该如何“装备自己”,才能勇立潮头?在您看来,关于目前AI大模型在设计领域的广泛应用,有哪些是和设计更好的结合方式?
何人可: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是,通用大模型在特定行业或是工业设计中的特定产品中的应用,距离理想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我们都知道算力、算法和数据是AIGC的“三驾马车”,在数据层面,国外的语言大模型缺乏中国相关内容输入,例如中国人的三维尺寸和中国文化等。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对于我们的设计师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的首要目标,就是建好中国自己的大模型数据库,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工业设计。
设计癖: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市场供需不断改变,企业内部设计部和设计服务机构,该如何拿出更靠谱的产品,提升影响力,拓宽生存空间?
何人可:我们设计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就是“设计出海”,这也是我们的机遇。国内很多产业会存在激烈的“内卷”,很多企业都在寻求出海这条道路。
这就对我们的企业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面向国外市场人文、艺术方面素养的提升,做出真正融入世界各国人民生活的设计。
设计癖:在您看来,金芦苇奖会给企业和设计师带来哪些帮助?会对行业及社会产生哪些积极影响?作为设计师本身,该如何利用好这个平台?
何人可:金芦苇奖根植于雄安这座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之城、科技之城,同样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我们城市发展的很多领域,金芦苇奖都推进了设计的未来趋势。
在这样一个国际化竞争的舞台,从7000多份设计作品中脱颖而出的优秀设计,代表了设计师和企业的设计能力,也是设计资质的证明。同样,对于个人发展、推广设计师品牌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现如今越来越多年轻设计师认可金芦苇奖,我也衷心希望设计师们可以借助金芦苇这个舞台,提升设计能力,实现个人成长的跃迁。
为了让大家对金芦苇奖的评审过程有一个更全面、更立体、更深入的了解,设计癖还采访了另外4位国内外大咖评委:刘晓天、熊浩、王路平、车康熙,并安排了“嘉宾互访”环节,让评审大咖们超越时空,彼此对话,破圈发问,抵达共鸣星空体育。
刘晓天:在数字经济浪潮下,工业设计领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深刻地改变着设计思维、流程、成果以及设计行业的生态结构。
一是技术与设计的深度融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工业设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不仅能够帮助设计师更高效地收集用户数据、分析市场趋势,极大提升了设计的精准度和效率,还拓宽了设计的边界,使得设计成果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可持续化。
二是设计流程的数字化与智能化:随着数字化工具的普及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工业设计的流程都可以实现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化辅助。不仅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质量,还降低了设计成本,加速了产品从设计到市场的转化过程。
三是跨界融合与协同创新:数字经济促进了不同行业之间的跨界融合和协同创新。实现了设计师需要与工程师、市场专家、数据分析师协同合作,不仅拓宽了设计的视野和思路,还促进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设计领域的应用和推广。
我们应积极拥抱这一变革趋势,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设计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和跨界融合,不断提升设计水平和竞争力,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一是准确理解新常态,找准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新动力。大力发挥工业设计的积极引导作用,在增强制造业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加强自主创新设计,推动制造业工业设计服务链条延伸,建设功能完备、系统高效的制造业工业设计研究和服务体系,构建协同发展的制造业设计生态。
二是聚焦改革发力点,全力打造未来产业发展新优势。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推动工业设计与新技术新业态深度融合、互促共进,以重点突破和试点示范带动制造业设计能力全面提升,全力打造未来产业、新兴产业发展新优势。
三是把握历史主动性,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赋予新动能。持续厚植工业设计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工业设计创新的关键引领作用,实现人才培养、产业研究、项目对接等方面优势互补、资源互通,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赋予新动能,助力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走实走深。
这款产品针对西非或者是农机工具缺乏的地区,通过创新的穿戴设备和衣服结合的设计,提高了工况状态下的操作体验,实现了轻巧便携与高效采集的结合,整体设计语言使用得当,人机操作界面明确,可用性和易用性较高,提升劳动者的使用保障、改善工作条件的同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能源利用率。
嘉宾互访:刘晓天问,熊浩答:作为在德国生活与学习多年的设计师,您认为中德设计之间有何区别?如何才能在世界舞台擦亮工业设计“中国名片”?
在中德两国的生活和学习经历中,我观察到设计的确存在一些差异。德国设计往往注重功能主义和精确性,强调耐用性和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而中国设计则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和审美情感,倾向于融合传统元素与现代创新。
设计癖:在大模型时代,AIGC 对设计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您看来,AIGC设计有哪些特点?这种新技术对于设计师来说是否是一把“双刃剑”?原因是?
王路平:在AI时代下,数字化将设计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于我们设计师来说则是一个全新的设计范式的出现。
过去的一年,我们拥抱AIGC,并逐渐将AIGC与设计相结合应用到实际的业务中,也感受到AIGC对设计的影响不是一个点、一个面,而是从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到生产关系上的系统性革新。
AI技术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图像、数据进行训练,通过深度学习最终能够创造出全新的文字内容、图像内容等,不仅如此还会激发群体智能的涌现,提升我们决策的质量以及效率。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人工智能处理的信息体量和数据集超出我们的信息认知的时候,我们也会被卷入到视觉茧房当中。
为了充分利用智能设计带来的群体智能而避免视觉茧房,设计师应在依赖AI技术的同时,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寻求新的视角和灵感来源,并且拥抱设计过程中的多样性和未知性。
从我个人的理解来看,智能设计的发展经历了2个阶段,从数字设计到数智设计,其发展依托于AI技术的发展,但这个过程中是没有明确的分界线时代,我们见证了人脸识别和智能推荐这类决策式AI和分析式AI的兴起,设计师们通过设计来辅助用户更好地做出决策和信息匹配,本质上是在做加法。
这一阶段对于我们阿里云的设计师来说,AI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我们思考数字化转型的契机。
我们深入到云计算和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场景,挖掘基于AI的数字体验设计创新的机会,给用户带来更好的数字体验。
从2017年开始,我们尝试运用一些新的方法、工具,同时也更关注“设计+技术“的相互融合,我们将参数化设计、3D、编程技术、工程等结合应用一些科技类大会的主视觉当中。
在2020年,我们发布了ATOMS「图像生成设计平台」,通过算法来快速定制生成各种几何设计元素的数字生成工具。作为一群不同设计风格的算法实例的集合,每一个实例都可以根据需要在参数面板中调节视觉特征,产生无穷无尽的效果。
这也是我们在做图像生成的第一次尝试。同年,我们发布了「阿里云智能logo设计」,我们不断优化算法,建立精准的语意解析,建立丰富的知识素材库,迭代设计规则,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logo设计。
我们和阿里云DataV数据可视化团队通过云计算、可视化的能力进行数字化空间场景构建,搭建数字孪生场景,运用在涉及工业、港口运输业、航空行业等不同领域。
我们将设计和不同的学科、行业应用融合,创造出新的产品和艺术形态。通过构建数字孪生体的空间全要素、建立数据映射设计系统与可视化图元体系与OPUS 信息交互体系,构建出以数据为核心的可视化的实时渲染的数字孪生空间。
当我们迎来AI 2.0 时代,以AIGC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开始创造数据、生成信息,AGI提高了软件的适配能力和自主能力,开始从量变到质变,设计也开始从“数字”走向“数智”。
2023年,AIGC席卷设计行业,我们在半年的探索实践中,建立了AIGC设计新范式的设计方法,同时沉淀出了一站式AIGC设计平台——PAI ArtLab,为设计从业者提供安全、快捷、全面的AIGC设计工作支持,助力设计行业向人工智能AIGC方向全面转型。目前服务设计师群体10000人,合作院校30余所。
:今年的复评评审专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从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维度对参赛作品的实用性、创新性、人本性、美学性、可持续性综合分析评比,以确保评选出高质量、高水平的获奖作品。
让我印象深刻的作品有很多,我很难从中挑选。我在复评期间遇到了许多有趣的很酷的设计作品,那些对反映时代潮流、环境有帮助的,运用最新技术的设计,都让我印象深刻。
王路平问,车康熙答:在您看来,科技产品中如何兼顾艺术性的表达?在我看来,艺术和科技同样重要。艺术或者说设计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让技术抵达消费者,让消费者以更优雅、帅气的方式使用产品。为了更好地使用新的尖端技术,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毋庸置疑的是,金芦苇奖已逐渐成长为链接世界各地设计师、企业与社会的桥梁,让越来越多的设计师被看见、被激励、被点燃。工业设计是什么?
一代又一代的设计师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在那些未涉足的领域,那些未被探索的交叉学科之上点一盏灯。
可以这样说,工业设计陪伴了人类生产力的多次跃迁。现如今随着AI大模型的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然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新型浪潮。在这股浪潮之上,涌现出了多元的创新设计,助推人类高质量发展。
期间,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前往雄安绿色建筑展示中心近距离接触优秀的设计作品,与更多优秀的设计师零距离交流。经评审团对所有参赛作品进行严格、公正的统一评选,决选出
入围终评。入围作品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如对获奖作品有异议,请于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反映至金芦苇奖组委会,并附上充分完整的佐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