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和审美印象,也驱使我们就此来谈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获得全面激活的机制,使其更具中华美学魅力,形成沟通人们思想情感以及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有效话语。尤其,当它作为新媒体传播和网络文艺的内容和内涵时,孕育生长出的“国潮”“国风”能够给上下游的文化和产业工作者何种启迪星空体育app,成为我们此次讨论的话题之一。
夏 烈(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教授):《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星空体育网址,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近年来,在一系列中央文献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国家民族精神与灵魂的价值、作用被清晰描述,这与事实上人民生活实践、思想观念的特点特质高度契合。首先,想请各位谈谈你们如何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人的关系,尤其是如何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维度上看待这个重大命题。
沈 军(恺英网络副董事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默默滋养着当代中国人的世界观。有关它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我认为有三个重大要素:第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做文化工作必须要能“坐冷板凳”。能成为引领国之潮者,必然于水流婉转处能耐住寂寞,临波涛惊骇时方能跃于其上。第二,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须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用贴近生活的语言、激发青年热情的方式,让人们主动沉浸,而非被动接受。第三,无论如何创新,最重要的是不忘初心。在贴近现代生活的同时,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必须保有其核心文化内涵,将利他精神和集体主义的优越性贯穿于作品之中。
先宏明(《山海经》杂志社主编):中国地广人多,“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但是大家都有共同的身份认同——中国人,这其中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凝聚与支撑。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说到底是在远超前人的物质条件下,如何汲取“天人合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位卑未敢忘忧国”等前人对自然、家国、个人的态度,实现这些民族的、传统的思想价值与当代社会模式之间的平衡与优化。
王誉蓉(中国网络作家村党支部、青年作家):我是文学创作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创作意味着源泉和根基。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经典故事就给了我很多创作精神上的正向激励。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上,惊艳世界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也让我深受启发,目前正在将这些节气拟人化,融入文学创作。还有像中医、茶道、青瓷等中华传统文化也是一个个巨大的创作素材库,使我们笔下的故事更有烟火气和文化魅力。在我看来,如何将中华五千年文明与当下网络文学的5亿多受众结合起来,就是一种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夏 烈:优秀传统文化涉及的层次和范围其实非常丰富。有属于中国人根和魂的血脉基因的部分,也有属于习俗、审美、知识的部分,还有不同时期不同传统的问题。比如汉唐和明清的区别,比如古代中国和的区别,等等。所以,想请各位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来谈一谈认识。
萧 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民俗学家):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所谓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基础上,根据今天文化建设的需要进行的某种选择与确认,即取其优秀部分加以继承与发展。
我多年来从事传统岁时与礼仪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对于以岁时观念为基础的传统节日来说,在讨论中国传统节日体系的起源与形成时,我们自然要以历史文献记载为依据,同时结合考古实物资料以及民族志中的生活资料等,从社会整体角度进行综合比较研究,以使我们探讨上古时代岁时起源与汉魏时代节日体系的形成的论断落到实处。对于岁时节日的文化内涵与节日社会文化功能的把握,则需要我们有文化哲学与社会学的视角,将岁时节俗的物质载体、活动空间与开展的方式及潜在的文化心理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由此,我们的岁时节日研究就不是一般的文化事象的叙述,而是通过岁时节日研究对社会主体的全面认知。我们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岁时节日作为中国人的时间文化传统是重要的传承对象,它在今天如何回归日常生活,需要我们对它的特性与内涵有真切的把握,也需要我们今天有合适的普及方式,让民众对其有感知与认识,这样“我们的节日”才能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先宏明:我接着萧老师讲两句。我们《山海经》杂志2021年2月号《九华立春祭:穿越千年的丰收寄托》的封面专题报道,讲的就是浙西衢州柯城立春祭拜春神句芒的习俗。为什么要在二十四节气之始立春拜句芒?首先是农耕时代靠天吃饭,我们的祖先总结了节气与农耕之间的关系,相对科学地指导人们的生产;其次,敬神是表达人们对自然的敬畏,祭祀者的迭代也隐含了对先人的缅怀;再次,祭祀本身也是人们聚会、议事的社交场合,特别是当下沟通手段越来越便捷,面对面相聚反倒变得“奢侈”。这时,更加需要民俗节庆让人们有理由从虚拟连接、回归现实社交。
夏 烈:在当前的大众文化和网络文艺领域,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元素、审美形式被青年群落、艺术产品广泛借用、化用和活用。各位是否可以就自己熟悉的或者正在创作的例子来谈谈这种“当代表达”的趋势,即其意义价值何在?
沈 军:IP的全产业链开发是现在很多互联网企业正在摸索、践行的创意方向。我们有使命也有义务将传统文化生态植入到新形态的虚拟世界中,传承弘扬优秀的文化基因,维护和谐共存的互联网生态环境。几位老师说的中国传统岁时节庆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地人文观,通过节庆内容设计弘扬并践行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与天地万物关系的和谐、人与不同维次空间“生命”关系的和谐,通过这三种和谐的伦理关系,构建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形态。
以我们正在开发的《岁时令》IP为例,试着将传统节日人格化,用17个二次元的人物性格去表达节日的风韵和特色,提炼出17个节日关键词:希望、焕发、美育、祛疫、安抚、思念……再借助漫画、绘本、短视频、周边衍生等不同媒介,以当代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语言体系重新拓展传播广度、挖掘文化深度。
萧 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为今天的青年验与认知,需要在当代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上以更贴近青年人接受习惯的方式进行选择与设计,激发青年人的兴趣与享用的热情,让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无缝连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时间选择在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并在主会场开幕式上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的精彩画面滚动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的时间智慧,使二十四节气的优秀传统文化获得一个重大传播机会。自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成功申请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来,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围绕二十四节气节物、饮食养生、活动仪式等相关知识与内涵进行多层面、全方位的创意设计,了解节气、欣赏节气已经不仅是普通中国人的传统认知,更成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时尚与生活方式,甚至还是地方文化地位提升与文化产业的着力点。如衢州的九华立春、丽水遂昌的班春劝农、杭州拱墅的半山立夏、台州的大暑船等,既是节气的传承社区,也是我们的活动传播基地与品牌。中国农业博物馆的年度二十四节气文化作品设计大赛也是传播节气创意的重要活动品牌,参赛多是年轻人,节气产品充满现代感与青春活力。
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不仅是表达形式,更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价值:一、创造力激发的价值。人们借助传统文化资源与传统智慧的激发与启示,以现代技术与材料及设计思想进行文化创意。二、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价值。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最重要的是在贴近现代生活的同时能够保持其核心内涵。因此,基于传统文化的当代创意,其本身就意味着传统文化内涵的当代传承。三、生活教育价值。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文化创意设计方式进入今天的日常生活,让我们今天的生活与历史传统有了连接的路径,传统文化通过当代的文化表达方式发挥它在集体主义、利他精神及家国情怀方面的积极的社会教育价值。
先宏明:在时间的长河里,民间叙事艺术折射着时代变迁,也留下了诸多经典IP,既有哪吒、白蛇、孙悟空等神话角色,也有包公、徐文长等历史人物。而互联网时代的文娱方式少不了网络文学和电子游戏,作为老牌民间文学杂志的《山海经》也愿意加入像《岁时令》这样的项目打造,试着用游戏、出版、网络文学等融合叙事模式,探索二十四节气是否能形成优秀传统文化核心IP的当代多形态、融媒体表达,从而再次实现寓教于乐、以文化人。
夏 烈:上述的中华文化内容和内涵通过大众文化、网络文艺的参与、转化,各位觉得,其在具体的技术和艺术、时代话语使用、传播手段等方面要注意什么?此外,这种当代表达是否真的具有国际传播力?如同把这些中国故事、中国元素变成世界故事、世界语言?
王誉蓉:我觉得主要得注意语言的应用。当代年轻人对故事的表达已经迥异于前人,更喜欢类似网络文学这种直白、快节奏的叙事语境,以往相对缓慢的叙事结构容易被年轻人摒弃。我在创作《青春勋章》《华妃墓》和《上元欢》的时候,都很注重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故事在新时代下的新表达。如何在有限的用语里将一个精巧的故事表达出来,是一项需要技巧的工作。而这种表达确实是国际化的语境表达,同样符合国际上年轻人的喜好,我们可以从TikTok在海外的火爆看出这些端倪。用好网络文化的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国元素世界化是完全可行的。
沈 军: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是否真的具有国际化的传播力,取决于创作团队的视野广度和专业深度,也依托于文化资源的通达程度。上世纪90年代,电视机里美国、日本的动漫占据主流,而我们的前辈却在更早时用一笔一画创作出了《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优秀的动漫作品。在前辈的基础上,我们又为何不能用更先进的技术承载同样精华的内容,为我们的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只要怀有这样的初心和意志,我相信这份源于中国的精神宝藏也同样值得被世界尊重和珍视。